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十月農況_雨災

忘記到底落了多少天雨了,
記憶中是雙十連假開始就落個不停,
然後到假期完了,
首先發現本來沒水的河床,
一夜間變成大河!
河邊的被開墾的田地快淹沒了。
接下來超大豪雨來了。
下得多個地方淹水和停電,
通往太平山的牛鬥段都路陷了。
到今天終於見到太陽!

每年中秋前後的秋天颱風厲害,
今年的威脅未過,
但在先來了個雨災。
這個叫努卡的颱風吹去南中國海,
香港掛了八號風球,
循例都是沒風的八號,
但說他的外圍環流遇上東北季風,
共伴效應下,
令北台灣下了大豪雨。

上月底種的五百株生菜苗,
捱過酷熱無雨的九月,
活下來,
今回被雨淋得溶溶爛爛,
有少部份陣亡,
其他雖說支離破碎,
還算活著。

大雨過後,月中種了薯仔和蕃茄,
也下了蘿蔔、紅菜頭的種子。

捱過炎熱沒曬焦的紅生菜

大雨前本來長得不錯

大雨把泥土沖刷,露出高高腳來

平日只有小小一彎河道,一夜間竟然都滿了!
枸杞花

薯仔

蕃茄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九月農況_一個南瓜和500株生菜

九月,一顆大南瓜僥倖捱過說來沒來的颱風天,
希望可以迎接萬聖節!

九月上旬最大件事是,
難得的,說好要來的颱風泰利,
各國氣象局口徑統一地說他要來台,
由原先的恒春,一日之內北調至台東,
再而花東,再北移至宜蘭,再而東北角,
最後繼續向北,
去日本了!

農夫們鬆一口氣,
田裡的通菜、南瓜還有苦瓜長得不錯,
月底開始到苗圃買苗,
一口氣買了五底萵苣!
五底有多少,每底104株!
開洞移苗﹐
總共花了一個整天及兩個下午,
快癱瘓了!
算是完成了一項大工程!

第一天種的生菜很幸運,
種完就下了一場雨。
第二天和第三天的生菜,
種好後竟然遇上秋老虎,
熱到不得了,而且沒有午後陣雨,
眼看幾乎陣亡,
還好有個微弱的冷鋒,
溫度沒跌多少,
卻帶來一陣特大豪雨。

九月中苦瓜開始受到瓜蠅侵襲,
連續五六個被針了。
瓜蠅隨苦瓜的長勢一起蜂湧而至!


聽說,當南瓜不再長大,就可以採下來,
讓他變黃。

南瓜樣子很漂亮!

通菜,夠了!

颱風後,苦瓜竟然長得不錯。

九月底,瓜蠅大舉襲瓜,無一倖免!

五百多株生菜,種到手軟!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八月農況_熱!

嘩!
八月台北,創了百多年的歷史,連續十五天在37度以上,
以及晚上仍然不低於28度,
說是台灣史上第二熱。
宜蘭,也天天34度,而且天氣乾旱,
午後雷雨欠奉。

話說七月底的尼莎颱風後,把飛脫的黑膠重鋪,
重點是把一株株長長的南瓜藤給套回原先開的那個洞,
竟又做得到,
然後把倒了的苦瓜棚改矮。
做好颱風後的修補,
接下來天天都是炎夏,
快熱死。
期間看到枸杞開了朵紫色的小花。

八月的颱風都向香港澳門方向去,
自從七月底的颱風後﹐
幾乎兩星期沒半點雨,
然後天鴿去澳門的時候,
下了一點雨。
柏卡後,有個瑪娃在搞動,
下了雨,天氣涼快了。
到田裡來,
竟然也收了兩個苦瓜。

總結八月農況,
長青椒大約也有二十條左右、通菜無數、苦瓜三個,
在這樣無人打理情況、極度炎熱下,
竟然也不致於食白果,
很好!

最驚人的是,
有個南瓜長得挺像樣,
但不知能否捱過接下來的大豪雨。

炎炎夏日地瓜葉以外的選擇,吃到抽筋仍要吃!

南瓜雌花
長青椒

苦瓜與長青椒
枸杞開了一朵小紫花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七月農況_新田到

踏入七月,
梅雨過後,炎夏早至,
在這天天動輒三十多度的天氣,
新田終於在這個時候到手,
簡直是燙手呢!

苗圃早已休業,
皆因這裡的農夫收割稻田後,
農季幾乎就終結,
等颱風及酷暑過後,
才會開始秋冬季農耕。
所以,面對四大列農地,
就先隨便種了些南瓜和青椒,
這都是苗圃的賣剩蔗,
意思意思,
期待秋季再正式開始。

田主是以出售有機種植為生的農夫,
所以他們的田都鋪上黑膠膜,
防止雜草,
和原先租那一列小田成為一個對比,
每日一詞:過猶不及,最貼切形容這兩種情況。

然後悟出一個-----阿媽係女人-----的真道理,
就是,凡事要能自己作主才好,
有一片自己的田地,
你可以用自己最接受的方法去管理,
你可以容許多少雜草,
你可以盡量做到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總結七月農況,
本來已炎熱不堪而且極度乾旱的天氣,
作物都是一片頽勢,
本來就沒甚麼指望。
加上七月下旬第一個侵台的颱風尼莎,
說好由台東登陸,
卻在轉瞬間來到蘇澳登陸,
作物能不能存活下來不重要,
麻煩是田間覆膜都掀翻了,
幸好殘骸還在,不用再浪費新的黑膠去重鋪,
但現在這個風季鋪這個實在有點不合時宜,
八九月都是颱風季,
鋪了又吹吹了又鋪,
都是膠啊!
不解!
實在需要更好更環保的做法!


分不清是草是菜
田畦都鋪上膠膜,防止雜草

颱風前的南瓜
颱風過後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六月農況_休田

六月農況,
慘淡!
梅雨加酷熱,苦瓜都爛熟了!
南瓜不用提,從來沒有好好長過。
蕃茄在月頭連日梅雨,
隨即高溫的情況下,
終告全軍覆沒。
難怪苗圃都收爐了,
大家都趕快把稻田收割好,
等炎熱與颱風過後才重新開動。
今月重頭是兩個迷你冬瓜。
由於實在太多雨水,
最重要是田地疏水不佳,
欠缺管理啦,
以致環境太差,
結果有兩個縮水版的迷你小冬瓜,
也實在相當不錯了。
爛熟!

迷你小冬瓜

南瓜總沒有長好!
來個迷你冬瓜盅!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大戰蚜蟲之終結篇---草蛉與蚜獅

臭草的蚜蟲沒完沒了,
用辣椒水肥皂水醋水,
必須每天噴,稍有一天鬆懈,
蚜蟲又滿滿的。
可是每天往植株噴這噴那,
最後把植株弄得髒髒還發霉。

難得把一隻瓢蟲移放到露台,
但結蛹後就沒成功羽化,
乾脆採取放棄態度。
由他吧!

就在臭草整株都滿滿黏著蚜蟲時,
忽然發現蚜獅出現了,
該是早前在玻璃門上出現兩排草蛉卵蛻變出來的。
只見有一兩隻在枸杞上,
行走快速,不多久,
枸杞上的蚜蟲都消失了。

然後,臭草上的蚜蟲也開始減少。
最後,竟然真的靠天敵來治了蚜蟲!

在坪洲時見過蚜獅,
那時候不知他和草蛉的關係,
也不知他身上的就是蚜蟲的屍體。
在坪洲時也見過草蛉的卵,
也見過一隻隻長長的昆蟲,
以為是瓢蟲的幼蟲,
原來不是。

http://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9/orangePDF/03-05.pdf

http://gaga.biodiv.tw/new23/s6-32.htm

臭草上出現蚜獅,把蚜蟲快速地吃光,還把背到肩上!
(沒有放大鏡,實在不會看得見!)

草的蛉的幼蟲,叫蚜獅。

端午節前後,各式昆蟲湧現。
在半圓陽台的門框上的一排草蛉卵。
(幼蟲已跑出來,還停在卵殼外。)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五月農況_梅雨季

轉眼又一個月,
五月的梅雨季頗長,
端午前後,以至整個連假都水水的,
田中二人那一列農田位於水利不善的農地上,
當然像泡湯一樣在泡湯。

雨水太多加上積水不退,
蕃茄個個笑騎騎裂開嘴巴,
最不講究的生菜,繼續邊採邊吃繼續生,
留下一枝枝高腳菜。

今月最大的收穫是三個苦瓜和兩條長青椒。
南瓜和冬瓜的生長還是不如理想。

端午前已開始下雨,
加上田主亂放水,變成水田!

邊採邊種達兩個月,羅蔓沒有老態,變成高腳菜!


不到一個月,苦瓜長得很快!

兩條長青椒

今月收穫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端午五毒齊出動

端五節,對南方地區來說,
春夏交接、梅雨連連,既濕且悶,
蛇蟲鼠蟻群起出動,
難怪傳統有說端午節是惡日,
精神稍有不健全的也許都會鬱悶發作起來,
被逐南方的屈原不屈到病才怪!

雖然還有幾天才到端午,
陽曆五月開始,
家居陽台及窗戶旁已經群蟲洶湧,
臭草和枸杞上的指定駐紥蚜蟲部隊不用說,
再而是薄荷被蛾蟲害大啃,
然後枸杞上出現大大粒便便,
葉片被咬,晚上進行突擊,
發現尾指般長、黑黑帶點暗綠的邪惡蛾蟲。
翌日,
窗外附送一隻大蠄蟧!
還有一堆疑似蟲繭及蟲仔。

農作物的死敵多的是,
仍有一小批天敵,
蜘蛛以外,
九層塔內有一隻螳螂路過,
寄居了一晚。

玻璃門上出現兩排有趣的草蛉蛋。
但總覺得對植物有害的蟲從品種到數量都比較多似的。

在九層塔腳下玩倒豎衝的螳螂

玻璃門上的草蛉卵

細看,這一排的草蛉已破殼,羽化中。

哪一位在紗網外蛻變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梅雨殺到

去年五月十三日的一場雨!

梅子黃時雨,
宋朝賀鑄的《青玉案》有這麼一句詞。

的確,梅雨來了的季節,就是梅子成熟變黃的時候。
家樂福有綠的黃的梅子上市了。
對於香港人來說,梅雨季節,就是發霉時候!
在台灣尤其農耕地區,
梅雨,是農民們最關注的天氣狀況,
梅雨不來,南部地區就得乾塘缺水,
農作物就完蛋了。

宜蘭的幾乎全年都是雨季,
但看資料顯示,雨量最多還是冬天,
梅雨季節,雨量看來不及南部。

在宜蘭快三年時間,幾乎沒聽過雷聲,沒見過閃電。
即使偶有雷聲,都是遙遠的隱約數聲,
昨天竟出現整晚頻頻閃電的情況,
本地人叫悶雷!
閃啊閃個不停,
但沒有雷也沒有雨。

閃完電,今天就下起超大不絕的大雨,
在這裡可算少見。
宜蘭的雨都是較細密,
下一陣子會停,
不像香港的紅黃黑雨那般凶。

後記:
過去兩年的梅雨季好像都沒怎樣下雨,
今年卻由十三號一直下到今天二十三日,
都在下著或大或小的雨。

何謂梅雨,可以看以下網站
參考資料:http://web.fg.tp.edu.tw/~earth/learn/esf/magazine/980302.htm

今年五月底的梅雨天。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大戰蚜蟲----休戰期

休戰,不是要和蚜蟲講和,
也不是蚜蟲戰敗,
而是,一位蚜蟲的天敵竟然在臭草上結蛹,
為期七天,
為保天敵,
只好停用胡椒噴霧。

事源在田裡採菜回來,
發現瓢蟲幼蟲一隻。
從來未見過瓢蟲幼蟲的真身,
於是把他移放到陽台的蕃薯葉去,
翌日發現他已爬到旁邊的臭草上去,
而且結起蛹來。
為了不影響他的生長,
只好停用胡椒噴霧及肥皂水等。

七天,資料說,
瓢蟲的蛹要七天才會羽化。
於是,蚜蟲得到生存的空間,
一天比一天多,重重把臭草給包圍起,
但,5月3日結的蛹,
今天已經11號呢!
莫非瓢蟲已死了!
眼看臭草的蚜蟲多得不能再多了,
於是把瓢蟲結蛹的整個大分枝都剪下來,
插到另一個陽台的泥土裡,
再等幾天,看看瓢蟲會否羽化,
即時再出胡椒水噴灑臭草!

瓢蟲瓢蟲,你何時才會出來呢?


蚜蟲何其多!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大戰蚜蟲----胡椒噴霧

陽台上永遠要有一盆臭草,
是台長的堅持。
因為要煲綠豆沙,
煲綠豆沙又豈能無臭草?
於是,自陽台花園開台以來,
臭草必備。

台長堅持種臭草,
蚜蟲堅持守在臭草上。
彼此堅持,屢試不爽,
互不相讓,惡鬥連場。
期間臭草陣亡,台長再補上第二株,
屢敗屢戰。

如今有所謂友善耕種,
說實在,有多友善,對誰友善?
各有程度及界線。
為了保護自己種的植物可以去到幾盡,
各人程度不同。
台長的次序是鳥兒地位最高,毫髮不能動。
至於被列為農夫的好友的昆蟲,免為其難讓他們留在露台。
蛾蟲、蚜蟲這些嘛,
未免太多、影響太大,
露台長出來的東西為數不多,
實在不能友善啦!

每天掃肥皂水,把蚜蟲活捉,
但少捉一天,馬上打回原形。
這樣給蚜蟲佔草太久,
終於出動胡椒噴霧進行驅散。
胡椒噴霧果然勁嗆,
但,還是要每一兩天就噴一次,
臭草的蚜蟲真多!

蚜蟲的密度,比榕樹上的榕果子還要密!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四月農況_水利不濟

踏入四月,天氣漸漸和暖,甚至炎熱,
未到孟夏草木已長。
田主是X島典型務虛人格,
口講天下無敵,誇誇其辭,
整個農地其實卻是採用零管理方法,
(識吹的人,會稱這種為自然農法!!!!)
我們這些小佃農只能顧好自己的一方小田,
自己做好份內除草工作。

四月初有幾天炎熱而乾燥的天氣,
田主毫無章法及節制地放水,
卻又沒有整理好整片田的水利,
於是田裡積滿水,然後再遇上天雨,
田地淹了好一陣子,
也沒有打算去疏通一下,
田中二人只好不管你三七廿一,
你不管我來管,
自行找了通水口,搬開阻塞的泥頭,
讓積水流走。

四月的田裡,
薑、長青椒、枸杞、紅蘿蔔漸次冒出頭來,
總結農地現有作物還包括:
四種生菜、芋頭、兩種蕃茄、苦瓜、南瓜、冬瓜、
春菊、A菜。
捱過小苗階段,將南瓜由網內放出來。
在超市挑了發芽的薑,埋在土裡,
終於冒出頭來了。
春菊

苦瓜長大了
不辣的長青椒

巧克力蕃茄:
戶外地種的蕃茄,果然生長比在陽台的快!
聖女小蕃茄
由外採收生菜葉,這樣採了快一個月,
依然生長良好!
開田第一批下苗的生菜
芋頭與紅生菜